4月開花,10月成熟,種子具長梗,下垂,常為橢圓形、長倒卵形、卵圓形或近圓球形,長2.5-3.5厘米,徑為2厘米,中種皮骨質(zhì),白色,常具2(稀3)縱棱;內(nèi)種皮膜質(zhì)。外種皮肉質(zhì),熟時黃色或橙黃色,有臭葉;中處皮白色,骨質(zhì),具2-3條縱脊;內(nèi)種皮膜質(zhì),淡紅褐色;味甘略苦;有的栽植銀杏樹在挖穴的時候,把穴挖的與銀杏樹的土坨大小一般,這樣的話銀杏樹的成活率就降低了很多。子葉2枚,稀3枚,發(fā)芽時不出土,初生葉2-5片,寬條形,長約5毫米,寬約2毫米,先端微凹,第4或第5片起之后生葉扇形,先端具一深裂及不規(guī)則的波狀缺刻,葉柄長0.9-2.5厘米;有主根。銀杏早出現(xiàn)于3.45億年前的石炭紀。曾廣泛分布于北半球的歐、亞、美洲,中生代侏羅紀銀杏曾廣泛分布于北半球,白堊紀晚期開始。至50萬年前,在歐洲、北美和亞洲絕大部分地區(qū),只有中國的保存下來。銀杏分布大都屬于人工栽培區(qū)域,主要大量栽培于中國、法國和美國南卡羅萊納州。毫無疑問,國外的銀杏都是直接或間接從中國傳入的。栽植澆水栽植的時候要在挖好的穴的底部放一些土雜肥,如牛馬的糞便或者豬糞等,土雜肥要先與土壤混合均與再放入穴的底部,放入后在在土雜肥的上面撒一層土壤使銀杏樹的根系或土坨與土雜肥分開,這樣就可以把銀杏樹放入穴中進行栽植了。

合理密植:銀杏早期生長較慢,密植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單位面積產(chǎn)量。一般采用2.5×3米或3×3.5米株行距、每畝定植88株或63株,封行后進行移栽,先從株距中隔一行移一行,變成5×3米或6×3米株行距,每畝44株或31株,隔幾年又從原來行距里隔一行移植一行,成5×6米或6×7米株行距,每畝定植22株或16株。栽植時間:銀杏以秋季帶葉栽植及春季發(fā)葉前栽植為主,秋季栽植在10-11月進行,可使苗木根系有較長的恢復期,為第二年春地上部發(fā)芽作好準備。銀杏木材質(zhì)具光澤、紋理直、結(jié)構(gòu)細、易加工、不翹裂、耐腐性強、易著漆、掘釘力小,并有特殊的藥香味,抗蛀性強。春季發(fā)芽前栽植,由于地上部分很快發(fā)芽根系沒有足夠的時間恢復,所以生長不如秋季栽植好。

銀杏疫病常危害幼嫩苗木莖干、葉,尤以嫁接口為嚴重。受害葉柄呈灰黑色。葉片發(fā)病,病斑白葉緣向葉內(nèi)擴展,發(fā)病葉片以開水狀,病斑擴展至全葉,葉片萎垂,后葉片變黃;病菌侵染頂芽,整個頂芽變黑枯死,在自然條件下,發(fā)病部位難以見到病征。受害莖干則產(chǎn)生水漬狀病斑,病斑環(huán)繞莖干擴展,當擴展達~周,病斑以上的葉片青枯萎垂,后發(fā)黃,莖干變黑。但須注意的是苗床要選擇排水良好的地段,以防積水而使幼苗近地面的部分腐爛。發(fā)生情況:該病害常在每年4-6月份發(fā)生,5月初至6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