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重慶漢服平面結(jié)構(gòu):禮法自然
漢服采用平面構(gòu)成方式,運用簡潔的幾何形作為服飾廓形。平面裁剪,形制寬大,使穿著者無壓迫束縛感,形成人與服裝之間的舒適空間,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理念崇尚寬博大氣、含蓄自然的審美模式和虛實相生、有無合一的理念。
漢服平面裁剪中的一大特點便是運用完整的面料裁剪方式。禮法自然,較大限度減少對面料的浪費和破壞,盡可能保持面料的完整性,傳承了中國戒奢以儉的傳統(tǒng)觀念,“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儉以養(yǎng)德,禮法自然的中國傳統(tǒng)觀念在漢服的平面結(jié)構(gòu)中得到延續(xù)。
重慶漢服定制批發(fā)淺談有關(guān)漢服的布料問題
布料是除了形制外,另一個客觀的參考指標(biāo)。布料用的正不正確、好不好會很大程度上影響衣服的質(zhì)感。當(dāng)然世界上布料種類千千萬,我們不可能都了解,我就撿一些比較典型的例子來說,也是盡量幫大家排雷。
天然面料常見的是三種棉、麻、真絲,棉麻、絲麻都是它們的衍生產(chǎn)品,比如棉麻是棉和麻的混紡,絲麻是真絲和麻的混紡。這類面料會比較透氣、吸汗,甚至穿著自帶涼感,但也有缺陷比如易變形、易皺、難打理、成本高。不過不同的混紡和編制方式也會能弱化它們的一些缺陷,呈現(xiàn)出來的樣子也很是不同。
棉緞我是覺得像貼身的主腰、宋抹這種較好還是選擇天然面料,夏季穿的漢服的話也是更推薦選擇天然面料。我之前買過一套麻的宋制,比雪紡的宋制就要涼快不少,穿著不會覺得悶。
化纖面料化纖是一個超大的類別,就是用化學(xué)纖維紡織出來的面料,好一些的會很透氣如化纖絽價格也不菲,但常見的化纖面料透氣性、吸汗性都不太給力,因為種類實在太多,我也不是都清楚,就說一下常見的那幾種:花瑤:因為有加捻,看上去有一絲絲像蛔蟲似的暗紋。
穿著舒適感不強,不容易皺。常用做宋抹、系帶、裙頭、裙內(nèi)襯等,真的是超便宜的料子,用做輔料還行,貼身的那種,或者是夏裙的裙內(nèi)襯真的不OK。還有些商家就用它做單層下裙,質(zhì)感真的很差,它是比較輕的那種料子,垂墜度完全比不上和它紋路有點類似的雪紡,看到這種就較好避開。四面彈:顧名思義就是上下左右拉伸都有彈力的一種面料。
漢服里用的四面彈基本都沒太大彈性,它的用法和花瑤差不多,個人覺得這兩個料子真的沒差多少,可能絕大多數(shù)商家用的都是很次的那種。也是穿著不舒服、沒有質(zhì)感。
什么是漢服?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tǒng)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漢服“始于黃帝,備于堯舜” 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繡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xiàn),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繡等杰出工藝和美學(xué),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shù)。
漢服的復(fù)興
2003 年 11 月 22 日,一襲自制漢服的王樂天,不懼路人怪異的眼光,坦然地走在鄭州很繁華的街道上。路人或不解,或嘲笑,甚至有人大喊「穿和服的日本人來了」,沒人認得這是中華傳統(tǒng)服飾——漢服。
漢服復(fù)興運動之初,輿論環(huán)境相對不好的一面。當(dāng)時的不少人稱漢服為「封建余孽」,認為穿漢服是一種嘩眾取寵的行為,人們對于漢服的誤解頗深,《京華時報》電子版甚至將「漢服會」稱為「壽衣上街」,被漢服愛好者告上法庭。
早期漢服愛好者的漢服以自制或定制為主,漢服真正成為一門生意,是從「重回漢唐」的成立開始的。前段時間,人們通常將旗袍視為中國傳統(tǒng)服裝的代表。 然而,作為漢族特色裝束,漢服的歷史更為悠久?,F(xiàn)在,唐代、宋代和明代的款式很具人氣;它們剪裁飄逸,色彩豐富,圖案和刺繡極盡工藝之能事。當(dāng)下的漢服熱是一群具備時尚意識的年輕人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