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籍中,美人靠和吳王靠都是子虛烏有,飛來椅、鵝頸椅等別稱也是清代以后才出現(xiàn)的。不過,美人靠悠久的歷史不容置疑,宋元時期的界畫中就有它的影子了。明代畫家仇英的界畫名作《漢宮春曉圖》中有兩處表現(xiàn)美人靠的畫面:下圖左,一名將小孩置于美人靠的長凳上,似乎正要將他抱起交給另一名;下圖右,一名坐在美人靠上若有所思。
美人靠
君不見,一道美人靠曾留下多少引頸顧盼,或無奈、或慷慨、或落寞的身影。黛玉“倚欄桿兮涕沾襟”的哀愁,柳永“倚欄桿處,正恁凝愁”的離情,稼軒 “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的悲壯……這千百年來的詠唱,讓美人靠也漸漸詩意起來。穿越千年時光,美人靠早已不再是閨中秀女、墨客文人憑欄寄意的寂寥無奈了,它常常被建于回廊或亭閣圍檻的臨水一側,與碧碧凌波相映成趣。遠望石舫,看噴泉小瀑濺起的點滴水光中,又仿佛看到古時婀娜女子,倚在美人靠上蹙眉凝思,默數(shù)經(jīng)年……

美人之美,不全在于美人,更在于美人與情境的相合。春秋中后期的西施,一定沒有坐過美人靠。唐代美人也可能沒有美人靠。試想那溫庭筠的《望江南》:“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萍洲?!蹦桥犹焯煲锌拷瓨菣诟桑魍蠚w帆,盼望郎君歸來。如果有一排美人靠,她倚立過久累了的時候,可以坐一坐,躺一躺,心累而身不累。
傳統(tǒng)古建筑,以木材、磚瓦為主要建筑材料,并有著神奇的工藝結構,不廢一釘一膠,卻能讓木結構嚴密扣合。它就是中國古建筑之魂——榫卯。
榫卯是在兩個木構件上所采用的一種凹凸結合的連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凹進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各個構件之間的結點以榫卯相吻合,此種連接方式使得結構的整體性能更好,抗震性能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