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西周晚期。原器通高93.1厘米,口徑75.6厘米,重201.5公斤,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陜西扶風縣法門鎮(zhèn)任村出土。本圖是首鼎,在這件首鼎上刻有長達469字的銘文,記述了中山國討伐燕國,開辟疆土的事件。大克鼎又名克鼎和膳夫克鼎,與此鼎同出的還有小鼎七件、盨二件、鐘六件、鎛一件,都是膳夫克所作之器。因此稱此鼎為大克鼎,小鼎為小克鼎。西周孝王時名叫克為祭祀祖父而鑄造。造型宏偉古樸,鼎口之上豎立
雙耳,底部三足已開始向西周晚期的獸蹄形演化,顯得沉穩(wěn)堅實。紋飾是三組對稱的變體夔紋和寬闊的竊曲紋,線條雄渾流暢。由于竊曲紋如同浪峰波谷環(huán)繞器身,因此又叫波曲紋。本廠具有雄厚的技術力量和生產(chǎn)能力,能夠批量生產(chǎn),保持產(chǎn)品一致,做工精良藝術設計有限公司是專業(yè)從事集設計、制作、安裝、維修為一體的企業(yè),承制室內(nèi)外大、中、小型立體雕塑、浮雕、多媒體浮雕。鼎腹內(nèi)壁上銘文共28行290字,為西周大篆的典范之作。內(nèi)容分為兩段:是克對祖父師華父的頌揚與懷念,贊美他有謙虛的品格、美好的德行,能輔協(xié)王室,仁愛萬民,管理國家。英明的周天子銘記著師華父的偉績,提拔他的孫子克擔任王室的重要職務膳夫,負責傳達周天子的命令;第二段是冊命辭,周天子重申對克官職的任命,還賞賜給克許多禮服、田地、、下層官吏和樂隊,克跪拜叩首,愉快地接受了任命和賞賜,乃鑄造大鼎歌頌天子的美德,祭祀祖父。此鼎系周孝王時期鑄器,歷見著錄,流傳有緒,是研究西周奴隸制度的珍貴資料?,F(xiàn)藏于:上海博物館。
銅鼎是從陶制的三足鼎演變而來的,用來烹煮食物,后主要用于祭祀和宴享,是商周時期重要的禮器之一。銅鼎司母戊鼎用途烹制食物中文名銅鼎主要成分銅、錫和鉛后來用途祭天銅鼎太保方鼎目
錄1基本內(nèi)容2主要成分3鑄造技術4演變司母戊大方鼎大克鼎太保方鼎鑄客銅鼎其他鼎5現(xiàn)代銅鼎古代炊器,多用青銅鑄成。相當于現(xiàn)代的鍋,煮或盛魚肉用。漢許慎《說文解字》:“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
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頌鼎等都是西周時期的青銅器。79%,與戰(zhàn)國時期成書的《考工記·筑氏》所記鼎的銅、錫比例基本相符,從中可見中國古代青銅文明的內(nèi)在傳承。鼎和其他青銅器上的銘文記載了商周時代的典章制度和冊封、祭祀、征伐等史實,而且把西周時期的大篆文字傳給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審美價值的金文書法藝術,鼎也因此更加身價不凡,成為比其他青銅器更為重要的歷史。美學家李澤厚認為,中國青銅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實,紋飾獰厲神秘,刻鏤深重凸出”,是我國青銅藝術成熟期審美價值的青銅藝術品。
現(xiàn)代漢字中的“鼎”字雖然經(jīng)過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等多次變化,但仍然保留著“鼎”這一事物的風范和形體特點,其物其字幾乎融為一體,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