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靠

“別夢依依到謝家,小廊回合曲闌斜”,一千多年前的唐詩,早已點(diǎn)出“廊”在庭院中的妙用:在園林中既是游覽動線,又起到了分隔空間、組合景物的作用,移步換影、別有洞天。
亭,也是我國極富特色的一種建筑形式,式樣豐富,造型多變。在不失傳統(tǒng)韻味的園林中,打造了一方適合中國人的建筑景觀。
亭臺參差、回廊婉轉(zhuǎn),不僅是一場東方文明的復(fù)興,更是兼收并蓄的東方精神生活的回歸,將我們帶回到山水園林的中式生活里。
由于在吳語中“鵝項(xiàng)”與“吳王”發(fā)音相似,后來因口頭傳播而諧音為“吳王靠”。在美女盛出的吳越地帶,古代美女往往憑靠倚坐,或蹙眉凝眸,或引頸顧盼,因而又名“美人靠”。吳越有俗語“美人靠上靠美人,美人不靠靠不美”“美人靠”、“吳王靠”名字的來歷還有一種流傳更廣的說法。據(jù)說早的美人靠是吳王為了討好美女西施而建的。兩千多年前的吳越春秋時,迫于吳國的高壓,越王勾踐臣服于吳王夫差。越王勾踐采用大臣文種的興越滅吳計策,將越國苧蘿村的兩位美女———西施、鄭旦獻(xiàn)給吳王夫差。吳王夫差十分寵愛西施,命人在靈巖山建了館娃宮,修了玩花池、玩月池、琴臺,還有采香徑、錦帆徑和響屐廊等。日夜與美人嬉戲而荒廢了朝政,乃至國破身亡。
窗外池塘邊涼亭上,在優(yōu)美的流線型背靠上,美人靠靠的是主人午后府院漫步小憩時的怡然;墻邊長廊處,美人靠靠的是嬉笑打鬧后短暫停留時遺下的點(diǎn)點(diǎn)歡愉,為深邃幽靜的長廊點(diǎn)亮了色彩,增添了一絲活力;在檐下閣樓外,美人靠靠的是夫妻夜下賞月時流露的相守相知,微風(fēng)拂過,點(diǎn)點(diǎn)花香,月光灑在美人靠那打磨的透亮的巴花梨木上,微光反射,隱約可見,夫妻間彼此對望執(zhí)守一眼神。

在江南,如果看到惹人憐愛的美人靠,天下的美女啊,一定要留步,一定要坐下來,歇會兒腳,聊會兒天,嗑一把瓜子兒,采一朵石縫里擠出來的野花,碾碎了扔給水里的小魚兒吃,可以自由自在地將脖頸擱在光溜溜的美人靠上,任憑那柳絲般的長發(fā)無所顧忌地在小河上飄揚(yáng),將此刻的溫柔和美麗凌空寫在江南的水上——千萬不要辜負(fù)了這個美麗的名字,這一條端莊溫柔的長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