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紙料為長30CM ,直徑10CM 的團(tuán)狀。9) 舂碓把紙料從水池中拿出來,放到碓石上,分批用腳力舂碓,舂細(xì)為止,每團(tuán)料舂15分鐘左右,舂后紙料成為白色。從以上工序來看,白族土法制造白棉紙的工藝和陜西長安縣土法造構(gòu)皮紙的工藝過程[5]比較接近,只是一些具體操作方式有所不同,如鶴慶白族用木榨,長安縣漢族用石榨。每晚上約舂10 團(tuán)料,舂碓時需2 人,1 人舂碓,1 人不斷地翻料。10)加藥經(jīng)過沖碓后紙料纖維已經(jīng)非常均勻,此時可放到撈槽中,加清水調(diào)稀,并把殘余灶灰完全洗去,再加沙松樹根汁作為紙藥,每抄2 把紙(700 張) 用5 桶沙松樹根。用木棍攪拌,約拌400 - 500 次,把紙料完全攪細(xì)為止,攪拌時間約為一個小時。并先在木凳上放上稻草,再鋪一層廢舊竹簾。

從以上工序來看,白族土法制造白棉紙的工藝和陜西長安縣土法造構(gòu)皮紙的工藝過程[5 ]比較接近,只是一些具體操作方式有所不同,如鶴慶白族用木榨,長安縣漢族用石榨; 鶴慶用石碓,長安縣用牛碾;紙藥也很不相同,白族的紙藥使用沙松樹根是其一大特色,另外,具體的工藝流程也有相當(dāng)大的區(qū)別。盡管生產(chǎn)白棉紙的村莊很多,但我們所見到的只有一種,規(guī)格都相同,僅有厚薄不同的差別,一般長約52CM ,寬約50CM。值得指出的是,1986年甘肅天水市附近的放馬灘古墓葬中更出土西漢初文帝、景帝時期(公元前179年到前141年)的繪有地圖的麻紙,這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世界shang最早的植物纖維紙。白棉紙的特點是紙質(zhì)勻細(xì)、潔白、堅韌、輕盈柔軟。除白族民間作為書寫繪畫用紙外,用于包裹或裱糊都很適宜。凡楮樹取皮,于春末夏初剝?nèi)?。樹已老者,就根伐去,以土蓋之。來年再長新條,其皮更美。因福建連史紙的韌性及細(xì)膩度,所以也最受篆刻家們的喜歡拷貝紙:17g正度規(guī)格:禮品內(nèi)包裝,一般是純白色。凡皮紙,楮皮六十斤,仍入絕嫩竹麻四十斤,同塘漂浸,同用石灰漿涂,入釜煮糜。近法省嗇者,皮竹十七而外,或入宿田稻稿十三,用藥得方(1),仍成潔白。凡皮料堅固紙,其縱文扯斷如綿絲,故曰綿紙,橫斷且費力。其上一等,供用大內(nèi)糊窗格者,曰欞紗紙。此紙自廣信郡造,長過七尺,闊過四尺。五色顏料,先滴色汁槽內(nèi)和成,不由后染。其次曰連四紙,連四中白者曰紅上紙。皮名而竹與稻稿參和而成料者,曰揭帖呈文紙。



利用拷貝紙輔助作畫的做法是在作畫前,用拷貝紙覆蓋在畫紙上,固定好,不要讓紙張發(fā)生位移,否則就麻煩了。用較硬的筆在拷貝紙上繪畫由于拷貝紙很薄,所以底下的畫紙上就有了繪畫的印記,然后取下拷貝紙,我們就可以按照畫紙上留下的痕跡繪畫了。
還有一種做法是類似于復(fù)印的做法,把拷貝紙的一面用鉛筆涂黑,制成“復(fù)印紙”,同樣把拷貝紙涂黑的一面覆蓋在畫紙上,固定好,然后就可以在拷貝紙上作畫了。用硬一點的筆畫一下,底層的畫紙就印出來了。以上兩種方法都可以使用,看哪種方法比較合適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