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北方地區(qū)的面食有 :新疆的拌面(俗稱拉條子,是早的面條,在吐魯番出土)。山西的刀削面,燜面,貓耳朵,饸饹,剔尖,撥魚,栲栳栳,不爛子等;北京的炸醬面、龍須面;河北的龍須面、勁面王、掛面、麻醬面、保定大慈閣素面;山東的福山拉面,打鹵面(濟(jì)南),烤冷面;陜西的油潑面,“biáng”“biáng”面,岐山臊子面,楊凌蘸水面,武功鎮(zhèn)的旗花面,扯面,漿水面(漢中);河南的燴面,道口麻鴨面,糊涂面條,手工面葉,漿面條,熗鍋面,鹵面(俗稱蒸面條)等;蘭州的清湯牛肉面(蘭州拉面);傅玄《七謨》道,"乃有三牲之和羹,蕤賓之時面,忽游水而長引,進(jìn)飛羽之薄衍,細(xì)如蜀繭之緒,靡如魯縞之線",這幾乎可以和厲恩海的手藝相媲美了。內(nèi)蒙古的燜面;吉林的冷面。
中華面條除了南北文化各異,其實(shí)很多面款亦含不同意義或有其背后獨(dú)特故事。傳統(tǒng)中華面條——長壽面。中國人每逢生辰設(shè)于宴會后必吃食品,因面條長長的,寓意長命百歲。古時吃長壽面象征祝福新生兒長命百歲,此世俗一直沿襲下來。吃面時要將一整條面一次過吞下,既不可以筷子夾斷,亦不可以口咬斷之。吃長壽面除寓意長壽外,也代表敬老。有傳黃帝于冬至當(dāng)日得道,自此以后的每一個冬至都以吃長壽面代表敬老,所以長壽面又稱“冬至面”。4、中國面條中舀入清湯(淹沒面條),抓香菜、蒜苗末,牛肉粒,澆上油潑辣椒即可食用。其實(shí)有關(guān)“長壽面”的意義眾說紛紜,以上僅屬其中。
家常面條的幾種做法
冷面
材料(2人份):
冷面300克、番茄3個、黃瓜2根、咸鴨蛋2個、培根4條(醬牛肉也可以)、4勺蘋果醋、2勺白糖、1茶匙雞精、2勺生抽、半茶匙鹽、涼白開適量。
做法:
1、在涼白開水中放入冰塊,然后加入蘋果醋、白糖、雞精、生抽、鹽、番茄片,姜片、黃瓜條、香蔥段上,進(jìn)冰箱冷藏室備用。
2、接下來,把干冷面用清水浸泡2小時,并用手揉搓,使其完全散開,一定要泡過才可以煮的,不然面條會象皮筋一樣,特別難煮透
3、把水燒開,加入冷面,不時用筷子攪拌,防止粘結(jié),煮1分鐘左右待其變軟無硬心時,就可以撈出了。
4、把煮好的冷面撈出后,立即放入已經(jīng)備好的冰水中,并連續(xù)沖3~4次,瀝干水分后放入碗內(nèi)。
5、倒入冷藏好的酸甜可口的冷面汁,后按自己的口味加上蔬菜、肉、泡菜
涼拌面
原料:
面粉、冷水、一點(diǎn)鹽、沙茶醬、蔬菜。
1、冷水和面,面粉和水的比例5:2,還可以加一點(diǎn)鹽,面會更有勁;
2、面團(tuán)醒放半個小時,搟成厚薄均勻的面片;
3、撲一些面粉疊一下,切成粗細(xì)合適的面條;
4、抖掉多余的面粉,還可以拉抻一下,讓面條變的更細(xì);
5、燒滾水,開蓋煮到面條透明熟透,過冷水;
6、用沙茶醬和蔬菜拌一下,就可以吃了,很清爽很撤火。
面條食品簡介
面條,一種用谷物或豆類通過研磨成粉狀加水和成面團(tuán),之后或者壓或搟制成片再切或壓,或者使用揉、拉、捏、擠等手法,制成條狀(或窄或?qū)?,或扁或圓)或小片狀,后經(jīng)煮、炒、燴、炸而成的一種食品。面條多為淀粉膠體,因溶解度原因會吸水膨脹,被稱為"pang","pang"后會影響口感,應(yīng)趁熱食用。中國、阿拉伯及意大利都聲稱是面條的發(fā)源地,但可考的關(guān)于面條的早文字記錄是東漢時期的中國。而且在2005年,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葉茂林在青海省民和縣喇家遺址(約4000年前被掩埋)中發(fā)現(xiàn)了距今有4000多年歷史的面條,長約50厘米、寬0.3厘米,由粟制成,有早的文字和實(shí)物佐證,很明顯面條是起源于中國。6、開鍋后,加入適量精鹽,然后下入切好的面條,用筷子攪動,使面條分開,不至于粘連或者粘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