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秦漢時期,我國形成了獨立的制陶業(yè),特別是在漢代,圓形瓦的筒瓦成為主流,瓦的制作工序更為簡潔,因而有“秦磚漢瓦”之稱,開啟了中國人以瓦造檐的歷史。
唐宋時期,制瓦技術已經(jīng)相當成熟,慢慢開始在片瓦和琉璃筒瓦結合的基礎之上形成的屋檐,并且隨著不同形態(tài)的演練,四方形中式仿古屋檐,逐漸成為身份的象征。
明清時期,屋檐已經(jīng)成為了建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此時的屋頂已經(jīng)隨著官品序列分成了“大式”做法和“小式”做法兩個類型,中式一體裝飾瓦仿古屋檐,所以看了屋檐,便知家主身份一二,所以屋檐帶來的身份象征越來越明顯和重要。
仿古門樓在建筑設計上和以往古時門樓建筑是根本類似的。其門樓頂部普通狀況下都是挑檐式建筑,也就是我們生活中看到的很多亭臺樓閣的那個款式,門樓門楣上需有雙面的磚雕。
門樓有匾額,中式仿古屋檐,而且匾額上通常都會刻有“紫氣東來”或者是“竹苞松茂”的字樣。仿古門樓頂部的構造和筑法其實和普通的房屋是一樣的,中式實木仿古屋檐,門框和門扇需要建在中間,而門環(huán)則在門扇的外面,如今我們很多鄉(xiāng)村能看到這樣的門樓。
現(xiàn)存早的屋角做法表現(xiàn)在東漢石闕上,檐口是直的,在45°線上有斜置的角梁,飛檐翹角,給人以輕巧,愉悅的感覺. 屋角處的角梁斷面高度為椽高的三倍左右,椽和角梁的下端都搭在檐檁上。為使角椽上皮逐漸抬高到與角梁上皮相平,以便鋪望板,在屋角處正側兩面的檁上各墊一根三角形木條,宋代稱“生頭木”(清代稱“枕頭木”)。這樣屋檐至角處就出現(xiàn)平緩的上翹(清代稱為“起翹”)。這做法約始于南北朝后期。中國古代建筑翼角上翹的特點,至此形成。角椽的排列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角椽同正身椽平行,愈至角則椽愈短,椽尾插入梁側;一種是角椽逐根加大斜度,向角梁傾斜,如鳥翼上的羽毛,椽尾也插入角梁側,椽長雖也逐根縮短,由于傾斜,所以長度大于前一種。這兩種做法沿用到唐代,翼角的具體形象早見于南北朝石刻中。早的實物是五臺縣南禪寺大殿的翼角,它的角椽排列方法屬于第二種。
企業(yè): 東陽市千祥鎮(zhèn)鼎匠電子商務商行
手機: 13758957477
電話: 0579-82309523
地址: 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千祥鎮(zhèn)云頭村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