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鼎在古代被視為立國重器,是國家的象征。鼎又是旌功記績的禮器。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以旌表功績,銅鼎廠家,記載盛況。
鼎被賦予神圣的色彩,起源于禹鑄九鼎的傳說。鼎本來是古代的烹飪之器,相當于現(xiàn)在的鍋,用以燉煮和盛放魚肉。許慎在《說文解字》里說:“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有三足圓鼎,也有四足方鼎。早的鼎是黏土燒制的陶鼎,后來又有了用青銅鑄的銅鼎。
傳說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于荊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鐫刻的圖形,讓人們警惕,銅鼎鑄造,防止被其傷害。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fā)展為傳國重器。歷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國滅則鼎遷。
后母戊鼎(原稱司母戊鼎),又稱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陽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現(xiàn)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后母戊鼎因鼎腹內(nèi)壁上鑄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長方形,口長112厘米、口寬79.2厘米,壁厚6厘米,連耳高133厘米,重達832.84公斤。鼎身雷紋為地,四周浮雕刻出盤龍及饕餮紋樣,反映了中國青銅鑄造的超高工藝和藝術水平。
后母戊鼎初為鄉(xiāng)人私掘,因體積過大,為防日軍搶走,將其重新掩埋。1946年6月重新出土,存于南京中央博物院。1959年銅鼎從南京調(diào)往北京,存于新建成的中國歷史博物館(今中國國家博物館)至今。
經(jīng)研究考證,鼎腹內(nèi)壁銘文“后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婦妌的廟號。后母戊鼎是用陶范法鑄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鑄造后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要在大約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下才能完成,經(jīng)測定,鼎含銅84.77%、錫11.64%、鉛2.79%,與古文獻記載制鼎的銅錫比例基本相符。
企業(yè): 河北文祿雕塑工藝品銷售有限公司
手機: 13930233028
電話: 0312-4980871
地址: 河北唐縣田家莊銅雕工業(yè)園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