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天津市民族樂器廠二分廠是以藏族樂器和各種少數(shù)民族樂器為主的民族樂器生產(chǎn)制造企業(yè)。兼營制作國內(nèi)各種民族樂器。該企業(yè)產(chǎn)品主要銷往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等省。同時出口美國、日本、南非、智利等國。廣泛受到贊譽和好評。
馬頭琴的蒙古語稱為“潮爾”,是蒙古族拉弦樂器。相傳有一牧人為懷念小馬,取其腿骨為柱,頭骨為筒,尾毛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馬的模樣雕刻了一個馬頭裝在琴柄的頂部,因以得名。
馬頭琴是蒙古族音樂文化的典型代表,無論是它的造型、制作材料,還是它的音質(zhì)音色、音樂表現(xiàn)風(fēng)格和演奏方法,均體現(xiàn)著蒙古族的性格內(nèi)涵,充分反映了蒙古族游牧生活的歷史形態(tài),表達著蒙古族對自然宇宙哲學(xué)性的思考和體悟。
張兩束黑色馬尾弦,兩弦由弦孔中穿出,下系于琴底尾柱上。馬頭琴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樂器,不但在中國和世界樂器的家族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也是民間藝人,牧民家中所喜歡的樂器,馬頭琴所演奏的樂曲,具有深沉粗獷的特點,體現(xiàn)了蒙古民族的生產(chǎn)、生活和草原風(fēng)格。琴弓為木制弓桿,兩端系一束黑色馬尾而成。琴頭、琴面髹以淡綠色漆,琴桿、弦軸為橙黃色漆,通體彩繪富有蒙古民族風(fēng)格的云頭、花卉和圖案紋飾。此琴為50年代初蒙古人民共和國音樂代表團訪華時送給中國人民的禮物,它是中蒙兩國人民友好往來和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已被載入《中國樂器圖鑒》大型畫冊中。
二胡下面這些流傳至今的中國民族樂器,你也許沒聽過它們的聲音
二胡
下面這些流傳至今的中國民族樂器,你也許沒聽過它們的聲音,也許沒見過它們的樣子,也許將它們當(dāng)作了其他的樂器,成了我們“熟悉的陌生人”。
—— 篳篥 ——
篳篥
篳篥(bì lì)起源于古代龜茲國(位于今新疆一帶),也稱“觱篥”、“管子”,是一種古代管樂器,也是龜茲樂中的固有樂器。后經(jīng)絲綢之路傳入中原,深受各族人民喜愛。其音色具有很強的穿透力和質(zhì)感,同時充滿哀婉悲涼的感彩,故也有“悲篥”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