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試駕車型發(fā)動機功率為550馬力
試駕車型發(fā)動機功率為550馬力,發(fā)動機在1100轉至1400轉區(qū)間可以爆發(fā)出2550牛.米的扭矩。搭配的變速箱為法士特12JSDX240TA,全同步器設計提高了換擋的順暢性,擋速比為0.73;后橋為并裝雙軸的方盛FS160型號車橋,速比為3.7。
牽引車情況之下,深踩油門帶來的提速感覺非常明顯。在發(fā)動機1200轉時,車輛擋的時速保持在82公里左右。扭矩1100轉至1400轉的優(yōu)勢,讓車輛處在當前時速時,動力儲備仍然非常充足,標載49噸的情況之下可以的實現高等級公路的勻速行駛,從而提高運營效率。
長頭牽引車底盤軸距會比較長一些,T5的軸距達到了39501
長頭牽引車底盤軸距會比較長一些,T5的軸距達到了3950 1350mm,比同規(guī)格的乘龍H5平頭卡車軸距長650mm,這也使得T5擁有更豐富的底盤空間。底盤右側國六的后處理系統(tǒng)體積非常大,即便加上尿素箱和蓄電池,側面還有一小部分空間富余,能裝一個100-200升容量的副油箱。
按照設定,T5定位是中長途區(qū)域運輸,但它的油箱配置跑長途都沒壓力,底盤左側配了800升的油箱,續(xù)航能力足夠強了。
由于發(fā)動機放在前面,長頭車還有一個維修方便的優(yōu)勢,T5發(fā)動機蓋可以向前翻轉,翻轉設定比較簡單,駕駛室內拉索解除鎖定,解開引擎蓋左右兩邊的橡膠扣,從正面就能拉住引擎蓋上預留的把手把它翻起來,有液壓支持桿的輔助,這個翻轉過程不是特別費勁。關閉也比較簡單,直接推到位就行了,過程可比翻轉駕駛室簡單多了。
翻開引擎蓋就能看到T5進氣管和空濾在發(fā)動機的上方
翻開引擎蓋就能看到T5進氣管和空濾在發(fā)動機的上方,正面進氣到空濾然后直接到發(fā)動機,進氣系統(tǒng)管路相比平頭車要短一些些。
轉向機在前輪的前方,距離駕駛室距離很遠,轉向系統(tǒng)就可以布置的非常傾斜,也就讓駕駛員腳下面沒有了轉向管柱的阻擋,而且方向盤的角度也能做的比較低,更加接近于乘用車設定。
乘龍T5的空間讓我非常意外,因為它本身定位比T7低,車身尺寸要小一些,在這種前提下,我以為它的空間會很一般。實際體驗之后空間感受和T7差不多,空間并不遜色與寬體駕駛室的平頭卡車。正是因為長頭車的原因,T5駕駛室下面沒有發(fā)動機,讓它能夠把地板做的比較低比較平,駕駛的離地高度也做的比較低,上下車很方便,便利性比較好。
然后在車內有了平地板的設計之后,駕駛室內高度空間也是足夠的,人在駕駛室內可以完全站立起來,這就是它作為長頭車在空間方面營造的一個優(yōu)勢。
懸掛系統(tǒng)乘龍H7一樣采用了輕量化車身設計
懸掛系統(tǒng)乘龍H7一樣采用了輕量化車身設計,前橋2片鋼板簧,驅動橋4片鋼板簧,加上車身大量使用了減重材料,包括鋁合金油箱,鋁合金儲氣筒等,使得整車重量降到了8.1噸,這個重量在同競品中屬較輕的了。
前面說到驅動橋可選康邁車橋,而關于前橋選配,H7標配康邁免維護車橋,維護里程可達50萬公里以上。再加上發(fā)動機6萬公里乃至整個動力系統(tǒng)支持長換油技術,乘龍H7不論是整車硬件或軟件,都達到了市場平均水平。
但市場平均水平在當下高度同質化的卡車市場中,并不能算是出眾,要想打破這種現象,硬件和軟件都要比同競品高出一個等級才行。乘龍H7好像意識到了這一點,在黃金動力這個基礎上,全車零部件均采用國際供應商品牌,比如剎車泵采用了威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