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顯微鏡的構造和用法,九年級要溫習,八年級的要莫忘記,七年級的
顯微鏡的構造和用法,九年級要溫習,八年級的要莫忘記,七年級的要牢記。九年級馬上要面臨理化生中招實驗考試;八年級學生不要忘記,明年實驗時,有印象,溫習省時省力;七年級的學生,正在學習顯微鏡的構造和用法,且又是本學期,生物學習的重點。一定要認真學習,記準記牢! 顯微鏡的構造和用法,是初中生物學習掌握的重點!顯微鏡的發(fā)展歷史,這里不再過多贅述。下面就以光學顯微鏡為例來說明。
現(xiàn)代電子顯微鏡放大倍數(shù)
現(xiàn)代顯微鏡放大倍數(shù)。 現(xiàn)在的光學顯微鏡,就是那種經典傳統(tǒng)看細菌的望遠鏡,放大倍數(shù)只能達到1600~2000倍,不要說看原子,就是毒也無法看到。因為光學望遠鏡的分辨率只有200~300nm,一般病毒大小在幾十到100nm之間;而原子尺寸在0.1nm,就更看不到了。 現(xiàn)代電子顯微鏡放大倍數(shù)在300萬倍左右,是光學望遠鏡的約1500倍,分辨率約0.2nm,因此勉強可以看到原子大致的樣子,但只是一個的較為模糊的圖像,看得并不很清楚。原子放大了300萬倍有多大呢?10^-10/3000000=0.0003m,就是0.3毫米,這個原子圖像在人眼視界里還是看不見的,通過顯示器放大,才能夠看到原子的大致樣子。
電子顯微鏡的誕生人們對光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
電子顯微鏡的誕生 人們對光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1864年,麥克斯韋把全部電磁現(xiàn)象歸結為一組數(shù)學方程,推論出自然界存在電磁波,指出光只是波長在一個很小范圍內的特殊的電磁波。 顯微鏡的演化史,先有放大鏡才有了顯微鏡,清晰的看微觀生物世界 1878年人們認識到,光學顯微鏡的分辨率在理論上是有限度的??茖W家知道,為了提高分辨率,必須采用波長更短的“輻射”來照射樣品。1905年,26歲的愛因斯坦發(fā)表了題為《關于光的產生和轉化的一個啟發(fā)性觀點》的,揭示了光子的波粒二象性。1921年,愛因斯坦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就是因為這篇的成就。1923年夏天,32歲的德布羅意提出,一切實物粒子都具有波動性;1924年,他給出物質波波長的計算公式,實物粒子動量越大,它的波長就越短。德布羅意獲得192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掃描隧道顯微鏡分辨率極高
掃描隧道顯微鏡分辨率極高,水平方向達到0.2納米,垂直方向更達到0.001納米,可以給出樣品表面原子尺度的信息。我們知道,一個原子的典型線度是0.3納米。對于單個原子成像來說,這樣的分辨率已經是足夠了。掃描隧道顯微鏡的發(fā)明,促進了生物科學、表面物理、半導體材料和工藝、化學作用的研究。掃描隧道顯微鏡技術還在繼續(xù)發(fā)展。例如,為了彌補掃描隧道顯微鏡只能對導體和半導體進行成像和加工這個缺陷,研制出能在納米尺度對絕緣體進行成像和加工的原子力顯微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