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斗拱,在中國傳統(tǒng)的認知中基本是以木制為主,當時的建筑基本是以木結構為主,斗拱在其中主要產生荷載、抗震以及裝飾等作用,因木制產品的使用年限有一定程度的限制,易腐蝕、蟲蛀、風化、等因素的影響,漸漸退出了現(xiàn)代建筑所選擇的建筑基材范圍。
隨著時代的變遷,現(xiàn)代建筑基本以混泥土結構為主,大大提升了當代建筑本身的荷載性和抗震性,所以在附屬裝飾配件上,考慮更多的應該是安裝簡便和裝飾材料本身自重以及產品的使用年限和美觀度。
斗拱在美學和結構上擁有一種的風格。無論從藝術或技術的角度來看,斗拱都足以象征和代表中華古典的建筑精神和氣質。
它位于柱與梁之間,由屋面和上層構架傳下來的荷載,要通過斗拱傳給子,再由柱傳到基礎,因此,它起著承上啟下,傳遞荷載的作用。
它向外出挑,可把外層的桁檀挑出一定距離,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遠,造形更加優(yōu)美、壯觀。后來的斗拱逐漸變?yōu)檠b飾(后來采用磚墻,出檐變近許多,作用減少),也是區(qū)別建筑等級的標志。
斗拱的演變大體可分三個階段。
階段為西周至南北朝。西周銅器拱令簋上已有大斗的形象,戰(zhàn)國中山國墓出土的銅方案上有斗和45°斜置拱的形象。
漢代的石闕、明器、畫像石和畫像磚上也有大量斗拱的形象。從漢高頤闕和四川牧馬山、山東高唐出土的漢明器陶樓上可以看出,柱頂有斗拱承托檁、梁或樓層地面枋,挑梁外端的斗拱承托檐檁,各個斗拱間互不相連。
斗拱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傳統(tǒng)木建筑結構,其是滿足建筑梁柱承托功能的需求,之后慢慢演變?yōu)榧冄b飾性結構。它的演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傳統(tǒng)木構架建筑形制演變的歷程,在中國建筑文化的發(fā)展過程中有著特別的代表意義。
斗拱的演變歷史
西周:出現(xiàn)雛形
西周銅器“矢令簋”上已有大斗的形象。其基座上出現(xiàn)了四個矮柱上承皿板、櫨斗,中間連以橫楣和蜀柱的形象,反映出房屋柱網(wǎng)及柱間聯(lián)系構件的做法,推測在西周初期建筑柱子上可能已出現(xiàn)櫨斗。
戰(zhàn)國中山國墓出土的銅方案上四角出現(xiàn)櫨斗、抹角栱和斗子蜀柱,可以據(jù)此了解早期的斗栱形象;陶制斗拱中有櫨斗、散斗等,大致反映出了早期斗栱組件中斗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