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操作注意事項:
密閉操作,加強通風。正確的消毒涂擦方式:肌內(nèi)、皮下、靜脈注射及針灸部位和各種診療性穿刺應以注射和穿刺部位為中心,由內(nèi)向外緩慢旋轉(zhuǎn)涂擦,涂擦范圍直徑≥5cm。操作人員必須經(jīng)過專門培訓,嚴格遵守操作規(guī)程。建議操作人員佩戴頭罩型電動送風過濾式防塵呼吸器,穿膠布防毒衣,戴氯丁橡膠手套。遠離火種、熱源,工作場所嚴禁吸煙。避免產(chǎn)生粉塵。避免與還原劑、活性金屬粉末接觸。搬運時要輕裝輕卸,防止包裝及容器損壞。配備相應品種和數(shù)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應急處理設備。倒空的容器可能殘留有害物。
常用的消毒劑產(chǎn)品以成分分類主要有9種:含氯消毒劑、過氧化物類消毒劑、醛類消毒劑、醇類消毒劑、含碘消毒劑、酚類消毒劑、、雙胍類消毒劑和季銨鹽類消毒劑。5使用復方季銨鹽消毒劑原液皮膚擦拭消毒,作用時間3min-5min。含氯消毒劑是指溶于水產(chǎn)生具有殺微生物活性的次氯酸的消毒劑,其殺微生物有效成分常以有效氯表示。次氯酸分子量小,易擴散到細菌表面并穿透細胞膜進入菌體內(nèi),使菌體蛋白氧化導致細菌。
醇類消毒劑
的是乙醇和,它可凝固蛋白質(zhì),導致微生物,屬于中效消毒劑,可殺滅細菌繁殖體,破壞多數(shù)親脂毒,如單純病毒、乙型病毒、人類缺陷病毒等。醫(yī)院里在注射、手術、針灸等操作時都需要先進行皮膚消毒,但是皮膚消毒劑應該怎么選呢。醇類殺微生物作用亦可受有機物影響,而且由于易揮發(fā),應采用浸泡消毒或反復擦拭以保證其作用時間。醇類常作為某些消毒劑的溶劑,而且有增效作用,常用濃度為75%。據(jù)國外報道:80%乙醇對病毒具有良好的滅活作用。國內(nèi)外有許多復合醇消毒劑,這些產(chǎn)品多用于手部皮膚消毒。
研究表明,手術切口的污染程度、手術持續(xù)時間是造成SSI的獨立危險因素。暫居菌是在工作中臨時污染的微生物,只能在短期內(nèi)分離,很少在皮膚上繁殖。除了術中組織及失活,手術過程中劃開皮膚時、手術中將內(nèi)腔取出的操作造成切口周圍皮膚的污染、長時間的手術使消毒后的皮膚上殘余菌落生長繁殖等,都可能造成內(nèi)源性SSI。因此術前皮膚消毒的目標是降低術前皮膚的菌落數(shù),保持術中有效的消毒濃度?!≡缭?9世紀,李斯特就證明了皮膚消毒對降低SSI的有效性。美國CDC推薦乙醇、氯己定和聚維酮碘可用于手和皮膚準備。我國2010年發(fā)布的《手術部位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試行)》中指出采用衛(wèi)生行政部門批準的合適的消毒劑,但未明確選擇哪種成分的消毒劑。我國《消毒技術規(guī)范》2002年版指出:適用于手術部位皮膚消毒的液態(tài)消毒劑有聚維酮碘、醋酸氯己定、葡萄糖氯己定和聚六亞甲基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