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壓榨將紙料從蒸煮鍋中撈出,放到木榨上,用木頭壓榨,并用鋼絲拉緊,一般要壓榨一天一夜,以除去大部分水份。6)抹灰把灶灰均勻地拌在構皮上,一小塊一小塊地拌,并用稻草扎起,每千斤料可扎出650 塊左右。7)二次蒸煮把紙料再放入蒸煮鍋中,頂上再蓋上灶灰,加柴燃燒作第二次蒸煮,3 個晝夜后頂上的灶灰變?yōu)辄S色,紙料則變成灰白色。8)二次洗滌將紙料搬出,放入水池或流水中洗,把灶灰洗去,并把料中污黑的雜質揀出來。從明清時期以來,云南鶴慶縣就是白族造紙業(yè)的中心,它曾對云南很多少數民族的造紙業(yè)產生過重大影響,直到今天仍保留有傳統(tǒng)工藝造紙法。然后用手扭干一些。


除以上基本過程外,還包括一些輔助過程,如蒸煮液的制備、漂液的制備、膠料的熬制及蒸煮廢液和廢氣中的化學藥品與熱能的回收等怎樣理解判斷是否是一張真正優(yōu)良的拷貝紙?其實很簡單,檢查其外觀是否平整、細膩,均一的透光性第二檢查其物理強度性能,標明撕裂度高,標明該張拷貝紙的透明度越高,標明其品質越高。通常優(yōu)良的拷貝紙,以17g/m2拷貝紙為例,通常可覆蓋達到6-8層,極其優(yōu)良的達到12層。到了公元二世紀,在東漢宮廷中任尚方令的蔡倫,憑借充足的人力和物力,監(jiān)制并且組織生產了一批良紙,于永元十七年獻給朝廷,從此造紙術在國內推廣起來。

朝鮮的白硾紙,不知道是用什么原料做成的。日本有些地方造的紙不用簾抄,制作方法是將紙料煮爛之后,將寬大的青石放在炕上,在下面燒火而使石發(fā)熱,用刷子把紙漿薄薄地刷在青石面上,揭一次就是一張紙。朝鮮是不是用這種方法造紙,我們不得而知。中國有沒有用這種方法,也不清楚。溫州的蠲糨紙也是用桑樹皮造的。在云南各民族生產的竹紙中,龍珠的竹紙的質量是我們所見到的的手工竹紙。四川的薛濤箋,則是以木芙蓉皮為原料,煮爛然后加入芙蓉花的汁,做成彩色的小幅信紙。這種做法可能是當時薛濤個人提出來的,所以"薛濤箋"的名字流傳到今天。這種紙的優(yōu)點是顏色好看,而不是因為它的質料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