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1884年德國建筑公司購買了莫尼爾的專利,進行了批鋼筋混凝土的科學實驗,研究了鋼筋混凝土的強度、耐火能力。鋼筋與混凝土的粘結力。1887年德國工程師科倫首先發(fā)表了鋼筋混凝土的計算方法;和易性又稱工作性,是指混凝土拌合物在一定的施工條件下,便于各種施工工序的操作,以保證獲得均勻密實的混凝土的性能。英國人威爾森申請了鋼筋混凝土板專利;美國人海厄特對混凝土橫梁進行了實驗。1895年——1900年,法國用鋼筋混凝土建成了批橋梁和人行道。
1918年艾布拉姆發(fā)表了著1名的計算混凝土強度的水灰比理論。鋼筋混凝土開始成為改變這個世界景觀的重要材料。 [1] 混凝土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年代,其所用的膠凝材料為粘土、石灰、石膏、火山灰等。由于水泥水化、水泥石的碳化和失水等原因產(chǎn)生的體積變形,稱為收縮。自19世紀20年代出現(xiàn)了波特蘭水泥后,由于用它配制成的混凝土具有工程所需要的強度和耐久性,而且原料易得,造價較低,特別是能耗較低,因而用途極為廣泛(見無機膠凝材料)。
水灰比、水泥品種和用量、集料的品種和用量以及攪拌、成型、養(yǎng)護,都直接影響混凝土的強度。混凝土按標準抗壓強度(以邊長為150mm的立方體為標準試件,在標準養(yǎng)護條件下養(yǎng)護28天,按照標準試驗方法測得的具有95%保證率的立方體抗壓強度)劃分的強度等級,稱為標號,分為C10、C15、C20、C25、C30、C35、C40、C45、C50、C55、C60、C65、C70、C75、C80、C85、C90、C95、C100共19個等級。過期水泥用于地面面層時,其強度、硬度及耐磨性能都會顯著下降,導致起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