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地處北溫帶季風區(qū)域,屬溫帶季風氣候。市區(qū)由于海
中國海1軍博物館洋環(huán)境的直接調節(jié),受來自洋面上的東南季風及海流、水團的影響,故又具有明顯的海洋性氣候特點。空氣濕潤,溫度適中,四季分明。40年來,柳江江面上的大橋層出不窮,而且一座比一座美觀、大氣,但是,在“老柳州”的心底,最美最親的還是浮橋。春季氣溫回升緩慢,較內陸遲1個月;夏季濕熱多雨,但無酷暑;秋季天高氣爽,降水少;冬季風大溫低,持續(xù)時間較長,但無嚴寒。
浮橋由于是漂浮于水面之上,固建設施工有一定不同。以前僅求方便,使用船只搭建。現在的建設都需要有一定的視覺效果,固出現既有實用功能,有美觀大方,甚至可以作為景觀的浮橋。廣西泊盾建設實用與景觀合體的浮橋,配合欄桿,燈光等弄出形式各異的浮橋景色。使用色彩各異的浮筒拼裝而成,并根據現場環(huán)境,實際實用性變換各類造型。采用的是環(huán)保的原材料,產品已達到食品包裝的標準,對水質無污染。浮橋的結構形式有兩種:①傳統(tǒng)的形式是在船或浮箱上架梁、再鋪橋面。從設計、生產、施浮橋工,到售后的“一站式”服務。適用于所有水上環(huán)境。僅走人的小型浮橋,可以隨水而上下浮動,感受水面行走的樂趣。過車的中大型浮橋可以配合鋼架,鋼板,實現平穩(wěn)安全的需求。

與傳統(tǒng)的浮橋不同,現在黃河浮橋上鋪的是厚鋼板,橋面平坦;承載橋面的也不是木船或竹筏,而是一些船形的鋼鐵浮箱,浮箱叫承壓舟;并排的浮箱之間,由拳頭大小的螺栓相連接,方便行人和車輛通過。浮橋的承壓舟是由專門的造船廠生產的,幾十噸重的車輛沒有問題。另外,每年黃河調水調沙期間,或預報花園口流量超過3000立方米/秒時,浮橋在兩個半小時之內就能拆除,所以安全是有保障的。將原橋的鋼木結構部分改建為鋼筋混凝土,34排樁通透結構,橋面鋪以水泥,同時將橋面高度提高了0。

當年的黃河浮橋,用24只大船,橫排于黃河之上,船與船之間相距5米,以長木連接,鋪以板,圍以欄;南北兩岸豎鐵柱4根,大木柱45根,有兩根各長50米的粗鐵繩,將船固定在河面上。冬季黃河結冰則拆除,春季則又重搭浮橋。“佇看三月桃花冰,冰泮河橋柳色青”的詩句,就是當時浮橋的寫照。蘭州古八景之一的“鎖蛟”也是指這種景色。我們可以憑窗眺望,全1方位地看到美麗的青島灣和周圍的各個景點以及著1名建筑1930年,在當時的青島市市長沈鴻烈的主張下,決定對已成為青島重要游覽觀光景點的棧橋進行全1面改造。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清政府在蘭州道彭英甲建議和陜甘總督升允的贊助下,動用銀30.669萬兩,由德商泰來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國人滿寶本、德國人德羅作技術指導,將浮橋改建為長233.3米,寬7.5米的黃河一座鐵橋,初名“蘭州黃河鐵橋”,1942年改為“中山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