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南北朝時期,陵墓前樹立銅獸(獅子雕塑、麒麟雕塑等)、墓碑和石柱的風尚在南朝十分盛行。據考證,這一制度始于南朝的宋代,逐步發(fā)展并形成了一定的規(guī)范制度。南朝陵墓前的銅獸(獅子雕塑、麒麟雕塑)均為一對。麒麟雕塑的長須、批毛和雙翼進行了高度的裝飾化處理,雕刻有華麗的花紋,使麒麟雕塑神異非凡的氣質得到了進一步的表現。按照制度,皇帝陵前的銅獸(麒麟雕塑、獅子雕塑),頭大而頸部略細,有翼有腳爪,頜下有長須垂胸,陵前右側的一座頭上獨角,左側的一座頭上雙角;王侯墓前的銅獸(麒麟雕塑、銅雕獅子),頭大而頸部短粗,有長舌垂胸,有翼有腳爪,但頭上無角。
關于銅麒麟雕塑生產廠的命名,也可追溯南北朝陵園銅獸造型中。關于銅獸的命名,有三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為,頭上雙角者稱,獨角者為天祿,無角者為符拔;第二種認為雙角者為天祿,獨角者為麒麟,無角者為;第三種則認為雙角和獨角者均稱為麒麟,無角者稱為。而麒麟是傳說中的一種神鹿,有角的鹿形早在漢代即已出現,因此,南朝陵前的角銅獸,應是在繼承漢代銅獸造型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鑄銅麒麟身軀中直,頸部和四肢較短,線條粗獷,體態(tài)凝重,身上雕飾雖大多模糊不清,但從其極富裝飾氣味的卷云紋來看,它和漢代的銅獅子雕刻風格有著脈息相通的繼承關系。